哥伦比亚的失足
- Diana Lai
- Dec 11, 2008
- 2 min read
2008-12-12 03:50:35
在芝加哥生活,要重新学习的事情很多。不说做木工,学开车什么的,就连走路,也得从头学起。
很多人说芝加哥其实是美国最美的大城市,但没有一个人不会加上一句:就是冬天太冷。怎么冷法呢?从十一月起就开始下雪了,直到次年五月都还是冬天。最低温度据说能到摄氏零下20多度,下大雪时,积雪能有半人高。更兼不负“windy city“(风城)之盛名,刮起风来你恨不得有多十公斤腩肉把自己稳住。
在广州长大,对寒冷有天然的畏惧的我从十月底就开始搜寻冬天的全身设备,包括各种各样的帽子,有像雷锋帽似的能包着耳朵和脸颊的,像打劫犯似的连嘴也能包住的,有帽檐能挡雪的,圆的能包住头发后把羽绒外套的帽子盖上去的等等。包括各种质地的手套,针织的,开丝米里层羊皮外层的,防风防水的,林林总总。羽绒外套就不用说了,长的中的短的。围巾也不能少,宽的窄的,都配备了。还听朋友指引,专门买了哥伦比亚牌的雪靴,说是户外专用,在华氏零下25度也能让你的双脚保持温暖干燥。它的尊容很敦厚,底子有很深的纹路,朋友说一定要买这样底子的鞋,才能防水又防滑。
11月最后一天,下了挺大的雪,第二天是个星期一,第一次穿上雪靴走在软软厚厚的雪地上,很踏实也很痛快,为了试验这双靴子,我故意踩啊踏啊的,没事,利落着哪!我高兴得很,觉得冬天也就这么回事,下雪也就这么回事,穿得和在广州冬天一样,T恤一件,毛衣一件,羽绒一件,只要带上帽子围巾手套,穿好靴子就万事大吉,照样可以活蹦乱跳!没想到,第二天芝加哥就给了我一个教训,让我正视要重新学习走路的事实。
那天温度有摄氏零度的样子,在这里的冬天应该说是暖和的一天,路上的雪不是被铲掉就是融掉,基本露出或干或湿的地面。我走着走着突然右脚下一滑,重心往前一冲,左膝着地,完成了我成人以来的第一跤。咧着嘴站起来一看,地下有一层像水一样的薄冰呢!我不服气,用哥伦比亚在不同的地面上体验,雪粉上走:绿灯,碎冰上走:绿灯,融了一层的冰雪上走:黄灯,你以为快干了的水其实是镜子一样滑的薄冰上走:红灯!
我从此知道了为什么我们有个成语叫“如履薄冰”,在这种情况下,你要小心翼翼,好自为之。还有,穿什么样的鞋子(冰刀除外)在冰上走都不要忘记,走路的技术比鞋子的功能更能保护你。正如外因可以帮助你,但内因还是起着决定的作用。
记于2008年12月11日
华氏最高35度,最低14度(摄氏最高2度,最低零下10度),阳光灿烂,无风,温暖的一天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