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大项目” (1)-启动会
- Diana Lai
- Dec 20, 2008
- 5 min read
2008-12-20 16:27:20
我们上学那会,学校都要求我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很少有提素质教育,技能发展的。近几年来素质教育越来越多人提,越来越被重视,婴儿们被送去“东方爱婴”,“金宝贝”等早教中心,蒙台梭利的理论许多父母都很买账。稍为大一点的孩子的父母看了《卡尔威特的教育》《哈佛女孩刘亦婷》都雄心勃勃,也想培养出这么个神童来。我是很赞成素质教育的,但也就是理念先行,具体行动没有连惯性,也不能持之以恒。在做父母的心中,整个大环境也很重要,家里老人家是否采取同一态度同一计划?学校呢?是否同一观点同一方向?你要求素质他要求分数的话,有没有矛盾?这里欢迎国内学生家长们的看法,因为我暂时没机会深入了解了。
注重素质教育,技能发展在美国教育的大小环境都实施得很自然。在School=Fun系列里我有提到学校的一些教学特点,这里想讲一个校外活动的故事,我的确为此感想颇多。
一天,我们收到一位叫Tim的学生家长的邮件,邀请6-9岁的孩子组成参加州际Lego League Team(乐高联盟)的比赛。这个比赛将在09年1月底举行,形式是以6人一组的队伍,用乐高玩具在没有现成图纸指引的情况下创造主题作品,并配以海报讲解,旨在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和初步的设计能力。 今年比赛的主题是制造一个研究天气的工具,工具里需要有一个Simple Machine (简单机器)的设置。对小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个具有挑战性的“大项目”。
儿子曾经在四岁多时在广州的少年宫参加过乐高班,他的看图拼装能力是没问题的,7-12岁适用的乐高玩具,三合一的,我看了都有点眼花撩乱,他可以用两三小时拼成一种,第二天拆了又拼第二种。但对于这个“大项目”来说,仅会照葫芦画瓢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很高兴有个机会让他体会什么是团队合作,什么是原创。
我们给Tim答复了邮件,按照他建议的时间表,按时到他家进行Kick Off Meeting(启动会)。Tim约四十岁的样子,非常干练而富有耐心及幽默感。他有4个孩子(!),大女儿Grace三年级,参加过两次乐高联盟赛了,二儿子Grant, 和我儿子同班,三儿子Michael, 三岁,小女儿Christine,一岁。几个孩子都非常有礼貌,看来Tim是儿童教育专家型家长。
很快,我就发现Tim也是一个好的职业经理人,他管理这个项目的方法及对孩子们的引导让我不断联系到公司里最棒的经理和培训专家身上。不同的是,这群听众还不够年龄工作。
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明确方向
看人来得差不多了(有12个人,连家长20多人),Tim开始了他的会议。今天主题是1)什么是乐高联盟赛,今年主题是什么 2)什么是简单机器。 Tim让女儿Grace帮忙,把以前的海报拿出来竖在桌子上,让女儿present(介绍),他来补充,孩子们都坐在地上听得津津有味。然后他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天气吗?”孩子们抢着回答“刮风!”“下雨!”“四季!”“温度!“......“很好,那你们知道用什么来观测天气吗?”“用温度计!”“用我的头发!”(说是可以感觉风向)我儿子也大胆地说“用电脑!”(我每天出门前都先上网看即时更新的天气预报,他以为电脑也能观测得到天气呢。)一轮头脑风暴后,Tim总结了孩子们的想法,对天气是什么作了解释,明确了比赛的要求,然后让孩子们围着三张大桌子上的三大箱乐高玩具热热身。
建立形成团队的基础
十几分钟热闹之后,Tim再次把孩子们召集起来,让大家作自我介绍,叫什么名字,在那个学校上学,平时爱好什么,最喜欢用乐高拼什么。孩子们看来很习惯当众发言,一一大方地站起来介绍了自己。每一个孩子发言后,Tim会问“记得他/她叫什么名字吗?”大家一起说出新朋友的名字。这些孩子都是一到三年级的,来自附近几个不同的小学,有一个是在home school(家庭学校)受教育。所有人都介绍完之后,Tim随意指着不同的孩子问”某某是哪个小学的啊?“”某某的爱好是什么?““某某最喜欢怎么玩乐高?”大家的记忆力都不错,一一回答了出来。一圈下来,孩子们对彼此熟悉起来了。
循循诱导渐入主题
这时Tim又移过来一个flip chart(翻页纸板),问大家“谁知道什么是simple machine?(简单机器)"这次孩子们要费点劲才想得出来了,Grace比较训练有数,带头先说出滑轮,还按Tim的要求解释什么是滑轮,滑轮可以用来干嘛,接着又有孩子说轮子和轴,杠杆,Tim又补充了几样,有螺丝什么的。我留意到Tim没有讲什么物理原理,而是让大家散开,要求玩十五分钟后,每人做一样带有simple machine的东西。
十五分钟后,Tim做debrief(分析)引导孩子们加深对简单机器的认识。每个孩子都要讲解他用什么simple machine做了什么,当初是怎么想的,这个作品可以运用到哪里。孩子们其实还没能做出什么成型的作品,不过是想听听他们的思路而已。好几个孩子都用了轮子和轴,Tim带着他们发散性思维,想想轮子可以用在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上,用在溜冰鞋上,用在抽屉下,用在手推车上,等等。
团队合作初体验
这一轮Tim要求孩子们4人一组,做出一个带有simple machine的东西。儿子和另外三个男孩在一组,一开始他们都是各搞各的,没有讨论一下要做什么的意思。这时Tim过来了,问“你们彼此是否都认识了?”每人击了掌后,Tim又说,你们不要动手就做,先要谈一谈。每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出一个一致的意见,再一起来动手。“儿子这组伙伴好像都不是领导力自然出众的那型,过了好一会他们同意要做个温度计,但只见七手八脚地忙,没见有什么进展。Tim又过来了,拉他们坐下讨论:“你们想做个什么?温度计?好,需要什么零件呢?能不能你和他一小组负责找零件,你和他一组负责组装?”好,目标细化了,“Karl,你们把需要什么告诉Alex他们,他们负责寻找和提供的。”团队里的两小组是互相合作的。接下来,Alex组根据“要红色的长条4根,白色的方快6个”等要求到各处找需要的零件,Karl组动手安装,不一会就整了个象回事的温度计模型出来。
接下来的debrief中,Tim要求每组派代表讲解,重点要说说是怎么想的,怎么分工的。听到一个孩子说:”开始我们的意见都是不一样的,是我,是我把大家的意见统一起来的!“看来孩子们除了对团队中的分工合作有亲身体会,也体会到了我们常遇到的说服和让步。此外,对家长来说,自己孩子的强弱项,小小领导的产生在团队合作中更有机会观察得到。
难度不断提高
两小时的第一次活动结束了,Tim布置了下一周的任务:找出12种观测天气的方法。家长和孩子们,该怎样完成这份作业呢?
收笔于008年12月20日凌晨两点多
周五上午漫天飞雪,早上人们来不及铲雪,脚下分不出街道和马路,知道的是芝加哥,不知道的以为是林海雪原。
Comments